西芒、马塞纳、奥蒂戈萨、皮斯库利奇能同时上场吗
360问答法拉,第一个是偶发地,可迅从以用,给分 南非世界杯界音刚六跟名单及号码 A组以下11西芒(马德里竞技)、7C罗(皇家马德里)、18阿尔梅达(注办头政班使渐不来梅)、10丹尼(
武僧佩佩多少号
武僧佩佩3号。佩佩(Pepe),全名凯普勒·拉韦兰·利马·费雷拉,1983年2月26日出生于巴西马塞纳,拥有葡萄牙和巴西双重国籍,葡萄牙职业足球运动员,司职中后卫/后腰,现效力于葡萄牙波尔图足球俱乐部。因在场上有恶意犯规的前科,有武僧之称。
拿破仑·波拿巴时代法军的著名军团
拿破仑大军属下
第一军 军长:贝尔纳多特 达武(重建第一军后担任)(编制为三万左右)曾参加奥斯特利茨战役,耶拿-奥尔斯塔特会战,古茨泰特-阿伦施泰因之战
第二军 军长:马尔蒙 维克托(重建后担任) (编制为两万人) 曾参加乌尔姆之战,拉古萨之战
第三军 军长:达武 内依(重建之后担任) (编制为三万五千人)曾参加乌尔姆战役,玛丽亚米尔之战,奥斯特利茨战役,耶拿战役,艾劳会战,瓦格拉姆会战 第三军是法国最精锐的军团
第四军 军长:苏尔特 (编制为两万八千人)曾参加乌尔姆会战,奥斯特利茨战役,耶拿战役,艾劳会战,弗里德兰会战 之后进入西班牙与威灵顿指挥的英葡联军作战
第五军 军长:拉纳 马塞纳(拉纳卸任后继任) 麦克唐纳(重建后担任) (编制为两万三千人)曾参加奥斯特利茨战役,耶拿会战,普图斯克之战,海尔斯堡战役,参与了在西班牙对英葡作战
第六军 军长:内依 马尔蒙(重建后担任) (编制为两万一千人) 曾参加乌尔姆会战,奥斯特利茨会战,耶拿会战,弗里德兰战役,参与了在西班牙对英葡作战
第七军 军长:奥热罗 乌蒂诺(重建后担任) (编制为一万四千人) 曾参加乌尔姆会战,耶拿会战,艾劳会战担任主攻
第八军 军长:莫尔蒂埃 (编制不明) 曾参加弗里德兰战役 并入西班牙作战,参加了萨拉戈萨包围战,在苏尔特统一指挥下参加了阿尔佐比萨普之战和奥卡尼亚之战。
第九军资料暂缺
第十军 军长:勒费弗尔 (编制人数不明,主要为波兰人和萨克森人组成) 赢得但泽之战胜利
意大利军团:意大利军团是拿破仑发迹的军团,战斗力一直不弱。编制也基本保持在两万到三万左右。 军团总司令:拿破仑,马塞纳,布律纳
拿破仑时代欧洲前20名名将排名!不分国别,只按军事才能排名
那个时代的将军与现代不同,更讲究个人的勇气,品质,和骑士气概。
先说法军元帅。1806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,马塞纳,达武,缪拉,拉纳,朱诺,奥热罗,贝尔纳多特,内依,苏尔特,贝尔蒂埃,贝提埃,马尔蒙等都是,这些人同时都封公爵。后来9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,象麦克唐纳,乌迪诺,格鲁西等,总共有多少元帅我手边也没有立时可查的资料,不象纳粹26名元帅我睡觉都能倒背出来。大概总是20多位吧。
这些人中评家褒贬不一,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,马塞纳,拉纳,缪拉。我个人欣赏达武,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。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。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,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,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好打胜仗,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。
达武是最能独当一面的。他30出头就受封元帅,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。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。奥斯特里茨"三帝会战"法军大胜之后,普鲁士对法宣战,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。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,结果是拿破仑"大军团"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,误以为是普军主力,各军紧急收拢,从行进中投入战斗,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,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。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,不但普王御驾亲征,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和(后来最终击败拿破仑的)布吕赫尔都在。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1万5千人紧急展开,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,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,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。普军还盼前锋回援,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,立时军心涣散,兵败如山倒。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,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,立即全力以赴追击。这就是耶拿-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,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,全境被法军占领,向法国投降,连布吕赫尔也在逃到北海边的什切青后作了法军俘虏。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亲王。
1915年拿破仑复辟,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巴黎留守。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,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,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赫尔甩开,让布吕赫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。说得有理,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--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,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,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。事实证明也对: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,但达武不轻易认输,威胁要继续战斗,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。
其次是马塞纳。他资格老,1800年前就是拿破仑麾下北意大利军团的师长(那时欧洲还没有发明军这一级编制,军团下面就是师)。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担任北意大利军团司令。但他没有拿破仑那样的天才,敌不过优势联军(何况联军由俄国老将苏沃洛夫指挥),处境困难。我说这也怪不了他,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,换谁也不行。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"大军团"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,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,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,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,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"大军团"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。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几个月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。马塞纳后来封帅以后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,屡立战功。但1812年征俄的败仗没有参与,大概是退休了。
还有贝尔纳多特,他是个传奇人物,长期担任"大军团"第一军司令,打仗不一定明显强于其他元帅,但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头脑的人。他的妻子曾是拿破仑的情妇,所以深得拿破仑信任。但耶拿战役前(即达武出风头的那一仗),和达武因行军路线问题起了很大争执,受到拿破仑斥责,此后渐渐失宠。击败普鲁士以后,正好他的远亲瑞典国王驾崩没有子嗣,瑞典人选了他来作瑞典国王,他就去了。所以到今天瑞典王室还是他的后代。"在其位某其政",他当了国王自然为瑞典人谋福利,瑞典是北欧强国,不愿意被拿破仑统治,他就保持中立,在拿破仑势力达到顶峰,远征俄国时也没有帮助法国。拿破仑征俄战败,全欧洲反拿破仑,他也加入反法联盟。这时候拿破仑困兽犹斗,虽然战略形势绝望,但打起战役来还是屡战屡胜,联军将领都怕和他交战。贝尔纳多特这时出了关键的一个策略:他建议联军尽量避免和拿破仑交战,而打击孤立的其他法军,甚至乘虚直捣巴黎。(这是他和法国前外长塔列朗联合提出的)。不要认为这个策略简单,要知道欧洲兵学不同于中国兵学,不重权谋而重力战,再加上那时崇尚骑士式正面冲突的社会风气,能想出这一条来着实需要政治和战略的大智慧。结果这被证明是盟军胜利的关键,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第一次退位。贝尔纳多特这个人谈不上忠,也不够君子,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,不但能自保,还能为新的祖国谋福利,瑞典人实在是选对了国王。
还有缪拉值得一提,他是拿破仑的妹夫,论军中资格,战功,和地位,可以说是第一元帅。他长期担任"大军团"骑兵司令,是快速机动作战的行家,并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。但他战略眼光不佳,常受拿破仑斥责。拿破仑复辟并最终失败时他处于观望状态,既没有到麾下效力,也没有加入反法同盟,想保住自己权位,但最后什么也没保住,丢了王位也丢了命。但我认为他指挥骑兵机动作战的战术才华还是很高的。
其他著名元帅内伊(第六军军长),苏尔特(第四军军长),拉纳(第五军军长)都是执行命令,忠诚勇敢型的,除了惊人的勇敢和骑士气概,没有太多独立战绩,我可以从军事的角度称为平庸。其实我个人从感情出发很欣赏拉纳,很多评家也把他和达武,马塞纳并列,我想这很可能和他壮烈的死有关:他是在阿斯佩恩-艾斯林战役率法军骑兵冲锋时被奥地利军队炮弹削断双腿,死在拿破仑怀里的。当时法军被奥军半渡而击,处境危急,那正是绝地反攻的时刻。经此次战役和稍后的瓦格拉姆战役,法军终于还是击败奥军,迫使奥地利又一次投降。顺便说一下,滑铁卢战役中一柱擎天的内伊元帅,结局是在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枪决的。同是铁杆忠于拿破仑,达武和内伊的结局何其不同!
还有一位贝尔蒂埃元帅值得一提。他不是战将,长期担任拿破仑的参谋长,善于司令部的组织工作。后来普鲁士重整军备时,沙恩霍斯特是以他为蓝本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。而普鲁士-德意志总参谋部是所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典范。所以说贝尔蒂埃的工作通过普鲁士-德意志间接影响了所有现代军队。
最后评价一下拿破仑本人。从军事上全面评价他要说的话可太多了。我只想说我最欣赏的拿破仑战役还不是马伦哥(战略上聪明战术上侥幸),或奥斯特里茨(史家最欣赏此役),或博罗津诺(规模最大,虽击败俄军但不具有决定性,一味硬打硬拼),而是早期的北意大利战局和乌尔姆战役。五战北意大利,屯兵坚城之下而不克,却以此为诱饵,以弱胜强,将奥军的援军来一次全歼一次,我国解放战争中围城打援有点类似,但难度远远不如(都是一次设伏打伏击战),我个人认为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军曼施泰因元帅的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才差相仿佛。而乌尔姆战役(是奥斯特里茨的前奏)则运用分进合击,几路大军把机动运用到了极致,还没开战对手就败了,作战虽不激烈,但真正是在战役指挥上达到了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境界。
再来说说其他国的名将。
俄国的苏沃洛夫严格讲不算拿破仑战争的将领,他比拿破仑早一个时代。他辉煌是在拿破仑之前的俄国对土耳其作战。他在北意大利击败法军时拿破仑去了埃及,那是苏沃洛夫生平最后一战,之后就病死了。他和拿破仑从未交手。他的部下和学生库图佐夫是拿破仑的死敌。
库图佐夫的年纪比拿破仑大得多,可能是年纪和健康不佳的原因,也可能是得不到沙皇的完全信任,总之他的作战总是小心有余,战役战术上没有闪光点(博罗迪诺战役后走梁赞大道的那一招机动让拿破仑也摸不着头脑,但那毕竟是走而不是战)。但他的战略见解深辟,又深深地了解俄罗斯民族,他知道打持久战必胜,所以从不跟拿破仑硬碰,这有点象古罗马的费边,或抗战中的毛泽东蒋介石。但他在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后也不积极追击,只是"礼送出境",也不主张俄国出境作战(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),(幸亏没被沙皇采纳),这就有点过份了,否则拿破仑不仅会50万大军尽丧,还会不得生出俄国国境。总之我承认库图佐夫是战略高手和俄罗斯民族的救星,但不赞成他被后人抬到一代天才名将的地位。套用"笑傲江湖"里任我行的话,这是我"最不佩服的一个人",当然"让我不佩服"也是要有点本事的。(别问我佩不佩服林彪,我可不想卷进拥林贬林的争论,我的个人观点与华飞兄"政治林彪军事林彪"一文的观点不谋而合,原本也是想写篇贴子的,现在是多余了,好比李白黄鹤楼"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")
巴格拉季昂公爵是当时俄国军界享盛誉的少壮派将领,但他在博罗迪诺战役中阵亡了,历史没有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,所以也称不上名将。
奥军屡败于拿破仑,将领乏善可陈,只有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差点打败了拿破仑,但随即有瓦格拉姆大败。施瓦岑贝格亲王虽然是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前的联军总司令,但那是因为奥地利出兵最多,而且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力战,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出谋,他一样还是一筹莫展。要说奥军名将,那得数欧根亲王,但那是前一个世纪(法国路易14时代)的人。拿破仑战争时代奥地利实在是提不起来。
说到普鲁士。布吕赫尔元帅无疑是第一名将。他的成长有个过程,早年也曾在耶拿战役中吃过败仗,还作过法军俘虏。后来普鲁士投降,卧薪尝胆实行军事改革,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创建参谋部制度。拿破仑征俄败归之后普鲁士起而反法,布吕赫尔从此展露才华。他在各路联军中是战力最强的,起了主心骨作用。虽然战场上遇到拿破仑还是不免吃败仗,但没有拿破仑时他是联军法军加在一起各将领中最强的。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后复辟,他的普军和惠灵顿的英军是击败拿破仑的主力。布吕赫尔先是小败于拿破仑,但用巧妙的机动摆脱了来追的法军格鲁西元帅,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增援惠灵顿,给了拿破仑最后致命的一击。(顺便说一件逸事:1935年第一批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的5人之一,也叫布吕赫尔,此人在中国北伐战争时期是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,化名加仑将军。斯大林大清洗时受迫害,审问他与100年前的普鲁士著名元帅有什么关系,是不是德国血统,他说他祖上是农奴出身,没有姓名,主人特崇拜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元帅,所以给奴隶起了这个姓) %
还有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,他们是普鲁士-德意志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,对现代军事制度影响至大,虽然不是战将。沙恩霍斯特没有作到元帅,死得早,格耐森瑙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又活了40年,很长寿,作到了元帅。二次大战中希特勒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,一样也是格耐森瑙比沙恩霍斯特长寿。 1
不能不提到"战争论"的作者克劳塞维茨。这位普鲁士下级军官在普鲁士战败投降后不愿当亡国奴,跑到俄军中以少校的军衔志愿参军继续抗法。普鲁士后来又反法后,回到普鲁士军队作沙恩霍斯特的助手。后来以少将军衔退役,一心著述,总结和阐述拿破仑战争,遂成一代军事理论大师留名后世。
最后说英国惠灵顿公爵。他是"拿破仑的终结者",滑铁卢一战定乾坤。后世军事专家对他评价不高,尤其是法国人贬他。我倒很欣赏他。他在滑铁卢之前和拿破仑从未交过手,但是拿破仑征俄之战之前和之中的西班牙长期作战他是参与的。那时拿破仑夺取西班牙王位授给自己哥哥约瑟夫波拿巴,引起西班牙举国反抗,这就是成为法国泥潭的西班牙战争。英国派维尔斯利子爵(即后来晋封的惠灵顿公爵)率军支援西班牙葡萄牙。就在西班牙半岛他击败一任又一任的法军司令,包括大多数法军最著名的元帅,如马塞纳等,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。后来拿破仑复辟以后的滑铁卢战役,是他所擅长的防御战,也占有地利优势,但不要忘了法军人数占优,而且惠灵顿指挥的是各个同盟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,精锐的英国红衣近卫军只有一点点。这一战如果没有布吕赫尔的普鲁士军赶到,惠灵顿不会胜,但我也不认为他会败,应该是个不胜不败的僵持局面。而如果是这样,战略上联军已经胜了,因为时间不利于拿破仑。所以滑铁卢战役我给惠灵顿和拿破仑打的分是平分秋色。惠灵顿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当然不如拿破仑,但也可以称一代名将。滑铁卢天平的一头是惠灵顿和布吕赫尔这两位一流高手联手,另一头即使绝代天骄如拿破仑者也只好败了。 q
后记:本贴的史实主要是英国人写的"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拿破仑"一书,8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的"拿破仑战争评述",和90年代初军事科学院战略部谢国良少将主编的拿破仑战争评述,3本书在军事上都够专业。评论部份则完全是我自己的心得和看法。此贴只涉及当时的陆军将领,同时代英国海军则出了一位不世出的天骄纳尔逊,他在海军史上的地位绝不次于陆军史上的拿破仑(有趣的是拿破仑的海上都不成功,而纳尔逊的陆战也都很糟糕,还丢了一只眼睛),那真是个英雄辈出的经典时代啊。不过海军就不属于本贴的范围了。
一代军事天才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
一:拿破仑的战将有能力的大多阵亡或者自杀。最有名的有舰队大将特威尔(拿破仑还在土伦的时候曾经与其配合,此时的特威尔刚刚才从美洲回来。),陆军步兵军事天才拉纳,骑兵骁将朱诺。其中拉纳之死最可惜,拉纳的死亡,步兵里面除了马塞纳以外竟再无名将,马塞纳又不是威灵顿的对手,乌迪诺统领的又是掷弹兵,马尔蒙适合统领炮兵,步兵的能力稍弱。
可以说剩下的竟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调用的出色步兵战将。
奥热罗统领骑兵,缪拉和内伊也都适合统领骑兵(miaola和neiyi)
二:拿破仑自己开始厌战(征俄战争中已见端倪,)元帅们也开始受到影响,厌战情绪爆发。
这导致后期大半元帅不是投降就是不尽全力的战斗。
三:猛将拉纳死后,拿破仑手下元帅战死的也差不多,有能力的能够勉强抗衡威灵顿的只有寥寥几人。内伊和缪拉,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打出了威风。
至于二十六元帅,再看看他们中有多少直言的,只有拉纳。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奥热罗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贝尔纳多特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贝尔蒂埃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贝西埃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布律纳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达武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圣西尔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格鲁希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儒尔当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克勒曼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拉纳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勒费弗尔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麦克唐纳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马尔蒙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马塞纳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蒙塞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莫蒂埃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缪拉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内伊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乌迪诺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佩里尼翁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波尼亚托夫斯基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塞吕里耶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苏尔特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絮歇
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——维克多
这二十六元帅中波尼亚托尔斯基是波兰亲王,其军事才能也不弱,但战死的很早。
贝尔多纳特背叛了皇帝,拿破仑给了他瑞典国王的位置,他却加入反法,反而攻击拿破仑,据说拿破仑知道后气的几乎要亲自砍了他:“是我给了他希望,提拨他成为元帅,后来又成了国王!”
四:拿破仑几乎在进攻整个欧洲,整个欧洲打他一个,没有年轻时候的充沛精力,他没法和那么多国家同时战斗。
约翰大公爵与拿破仑的瓦格拉姆战役,有人能介绍一下么?
多瑙河畔,相继于1809年初夏和仲夏上演的阿斯佩恩-埃斯林之战(参见本刊2012年第3期)和瓦格拉姆战役,有点像是欧冠足球联赛中的两回合淘汰赛。
不过,与欧冠的主客场赛制不同的是,由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在这两场战役中都是“主场作战”。可惜的是,尽管奥地利人在第一回合中获得胜利,击败了拿破仑一世的法兰西大军,却没能扩大战果而捞到足够的“净胜球”。结果,到了第二回合的瓦格拉姆战役,便轮到拿破仑施展常胜手段了,他实现了毕其功于一役,取得了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决定性胜利。
再度经营“悲惨岛”
自从在多瑙河北岸的小村阿斯佩恩-埃斯林被奥军击败之后,拿破仑就一直怀着“再来一次”的强烈渴望—— 这从他对于河中央的洛鲍岛的态度就能看得一清二楚,虽然他和近侍们开玩笑地称它为“悲惨岛”,但他几乎在刚刚退兵多瑙河南岸的同时便再度开始经营此岛。在上一次战役中,洛鲍岛是法军集结和开进的“跳板”;在下一次战役中,它的地位不会有丝毫改变。
拿破仑很清楚,自己在地理方面的最大优势便是仍然控制着洛鲍岛。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最后,奥地利人本可以挟战胜之威,消除法军这个位于多瑙河急流中的突出部,但他们犹豫了,并没有那样做。结果,这给了失败的法国军队“站稳脚根”的机会,也给了他们“舔伤口”的时间。
法国皇帝满心期待着第二次渡河时机的到来,而且他明白,这一次必须准备得更充分。法国工兵们新一轮浮桥搭建工作是从6月1日开始的(仅仅在一天之前,拿破仑最骁勇的部将—— 拉纳元帅由于在阿斯佩恩-埃斯林一役身受重伤,黯然离世),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,工兵们的成就远超过上一次—— 到6月21日,他们总共搭起了3座主桥和8座辅桥,使得法国大军再次渡河成为可能。
同时,吸取了上次战役期间敌人从上游放驳船撞桥的教训,法军采取了多种手段来保护渡桥:工兵们在主桥的上游河段搭建了长800米的双层木栅,从而有效地阻挡顺流而下的驳船;法军组建了配有轻型火炮的巡逻船队,专司巡视河面以防任何敌对行为。
不过,假如奥军真的想要采取什么破坏行动,法军这些应对手段究竟是否管用,还得打上一个问号。事实上,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的洛鲍岛始终处于北岸奥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,但奇怪的是,奥军统帅卡尔大公却从未下达过炮击这座江心岛的命令,他所做的仅仅是在距北岸数公里远的地方布置一支小部队,密切监视着法军动向。
奥军“口袋阵”
难道是刚刚击败过法军的卡尔大公锐气已尽,变得缩手缩脚了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卡尔大公自有一套策略。他深知,拿破仑肯定将卷土重来,于是打算将计就计。简而言之,他打算在多瑙河北岸的平原地带把自己的部队摆一个“口袋”,专等法国人渡河后钻进来。
卡尔大公选中的战场是一片被称作马契费德的多瑙河畔冲击平原,位于上次战场阿斯佩恩-埃斯林一线的东北方。这块平原名副其实,大部分地势平坦无遮,仅零星长着一人高的玉米地。在平原的东北缘,一条被称作鲁斯巴赫的小河自西北流向东南,河流本身和河岸密布植被共同构成了一道“不大不小”的天堑。沿着河岸,分布着瓦格拉姆、包梅斯多夫等几个小村庄,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奥军阵线上的重要支撑点。
奥地利人对于马契费德再熟悉不过了,许多部队几乎每年都会在这里进行操演。这一次,卡尔大公就把他的大军部署在平原周边,构成了一个总长近20公里的半圆形阵地。这些人马包括诺德曼的前哨近卫军、贝勒加德的第1军、霍亨索伦的第2军、科洛雷特的第3军、罗森贝里的第4军、克雷瑙的第6军以及利希腾斯坦的第1预备军。
这个半圆阵地的右翼向南延展最远,一直伸展到阿斯佩恩附近,部署的兵力有三个军。左翼则是卡尔大公的主力所在,包括三个主力军(罗森贝里、霍亨索伦、贝勒加德)和绝大多数骑兵部队,这些部队由瓦格拉姆沿鲁斯巴赫河向东南延伸配置,而且采取了退过鲁斯巴赫河再布阵的稳妥战术。在两翼的结合部,有1个军占据着那里的高地,而卡尔大公的指挥部就在其后方不远处。
乍一看,这确实是一条精心构筑的防线:一旦法军渡河北上进攻,卡尔大公就可以“挥动”他的两翼向中心合围,一举将敌人围歼,现在一张“大网”完成了。但它却有致命的缺点:“网壁”未免单薄了些,为了将战线展开至“口袋”所需的足够长度,卡尔大公不得不把几个军分散开来,平均配置。如此一来,卡尔大公的手里也就没剩下什么预备队,恐怕很难应对紧急情况。
总体来说,卡尔大公这次集中了14.5万人和414门大炮,这两个数字较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时期都有了显著增长,但是……他如果得知拿破仑此番的兵力规模,一定会后悔没有能多召集些人。
实际上,卡尔大公还是有兵力可以召集的—— 他的胞弟约翰大公正带着1.5万人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驻扎而无所事事,他后来也接到了哥哥的召集令,奈何他赶到战场至少需要三天时间;除了约翰大公,由海因里希指挥的第5军1万余人被留在战场以北很远的地方,任务仅仅是维持秩序,同时科洛雷特属下的一个旅也在外地执行着类似任务;此外,在加里西亚和波希米亚地区还有多支零散的奥军部队。总之,如果把所有这些潜在的奥军兵源加在一起,部队规模不下6万人,可惜这只是“如果”。
雨夜抢渡
此时的多瑙河对岸绝不平静,一心想要复仇的拿破仑精心准备,集结起一支规模远超过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的大军,包括由法国皇帝直接指挥的近卫军、乌迪诺的第2军、达武的第3军、马塞纳的第4军、贝尔纳多特的第9军、贝西埃的骑兵军。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上次战役吃过亏,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,他们各自得到了补充—— 来自法国本土的生力军。
除了上述各部,拿破仑还调集了两支额外的援军:其一称作意大利军团,是由其养子欧仁王子率领,从意大利北部兼程赶来,编制内包括麦克唐纳的第5军和格雷尼埃的第6军;另一支称作达尔马提亚军团,主力为马尔蒙特的第11军。可以说,除了负有拱卫维也纳周边重任的第7军和第8军无法抽身参与此役,拿破仑几乎动用了当时能调来的全部兵力,这使得法军达到17万人,拥有火炮433门。
更重要的是,鉴于法军在上次战役中分批渡河而迭遭痛击,法军这一次的指导思想是,在短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主力部队送到北岸去,避免“添油战术”。
确立了这个指导思想后,拿破仑于6月30日傍晚命令马塞纳的第4 军一部从洛鲍岛出发,突袭阿斯佩恩以南不远处的渡河点。这次行动大获成功,马塞纳向他的皇帝报告称:“我们建立起了牢固的桥头堡。”至于奥军方面,由于还等着法国人“钻口袋”,当然不会对此采取太激烈的抵抗。
到了7月4日晚上,拿破仑突然感觉“吉时”已到,于是他准备指挥大军(2 5个步兵师和10 个骑兵师),趁着夜色掩护,全部渡河到北岸去。参谋们已经拟定了渡河秩序表:战斗力最强的达武、乌迪诺、马塞纳所部第一批渡河;近卫军以及远道而来的意大利军团、达尔马提亚军团第二批渡河;贝西埃的骑兵们则最后一批渡河。为了稳妥起见,拿破仑又在洛鲍岛上留驻1个师和100余门火炮,以备不时之需。
似乎是要给如此壮观的大军抢渡行动增添别样的色彩,白天还是晴空万里,到了4日晚上,风云突变,惊雷闪电挟裹着疾风暴雨滚滚而来,把洛鲍岛附近的多瑙河河段变得有如一口沸腾的大汤锅。万幸,法国工兵们的努力经受住了考验,他们搭建的桥梁在风雨中稳如磐石,坚不可摧。
法军各部抓紧时间登桥过河,奥地利人仍然没有采取积极的抵抗行动:一方面,恶劣的天气显著降低了奥军的警觉性;另一方面,“口袋”战略也需要法国人自投罗网。但不管怎么说,能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晚上把十余万大军全部送过多瑙河,法国人在这场尚未开打的战役中,其实已经是先声夺人了。
拿破仑的震怒
法军疾风暴雨般的大举渡河在夜间结束,而自然界的疾风暴雨也在晨光初现时告一段落。雨收天霁,7月5日的清晨到来,拿破仑成功地在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的故地展开大军,据估计到上午7点,从洛鲍岛成功登上北岸的法军已超过10万之众。根据部署来看,拿破仑仍希望把奥军吸引到阿斯佩恩-埃斯林一线,这样法军便可以从右翼迂回包抄,以一记“右勾拳”将敌军围歼。
卡尔大公呢?当然是准备施展“口袋”战术。不过就在法军渡河的这个晚上,他在具体执行方案上又有了新的想法:准备把原先的两翼同时包抄,改为以其中一翼为“支点”来固守,让另一翼伺机包抄敌人。问题是,由于命令传递不准确且不及时,到5日清晨,奥军的右翼并未按卡尔大公的设想及时调整,反而显得过于前伸,明显缺乏保护。
于是,当瓦格拉姆之战在上午正式打响时,战场争夺主要就是在奥军右翼和法军左翼之间展开,核心位置恰恰就是阿斯佩恩-埃斯林一线,这一切使得战役看起来正在按拿破仑预计的那样发展。在这个局部战场上,法军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,奥军“孤悬”在前的只有诺德曼的前卫部队和克雷瑙属下的一些人马。战至中午,诺德曼所部几乎损失了一半人,不得不带动全军后撤,法军则牢固控制了阿斯佩恩-埃斯林一线。
到了下午,法军其余部队也渡河而来,由此实现以全部兵力结成一个半圆形阵势。在这个圆阵中,马塞纳的第4军居左,恰巧对着后缩的奥军右翼;贝尔纳多特的第9军居中,正对着奥军中路;法军居右的依次是意大利军团、乌迪诺的第2军、达尔马提亚军团、达武的第3军,隔着鲁斯巴赫河,与奥军左翼对峙。
在这种情况下,拿破仑傍晚6点发出攻击令,打击同时指向奥军的中路和左翼。但之后发生了一个郁闷的“小插曲”:指向奥军左翼(也即法军右路)的攻势本应由乌迪诺的第2军和达武的第3军联袂实施,结果因为这两个军展开的时间差参不齐,演化出一次又一次较小规模的冲锋。这等同于“添油战术”,法军自然一波接一波地受挫,两个军都蒙受了不小的伤亡。
法军中路的情形甚至更糟:在战线中段的奥军核心据点阿德克拉村,由第9军指挥官贝尔纳多特抓总的攻势不仅没能击退奥军,反而越打越被动,眼见不能指望夺下这里了。更要命的是,在这个紧要关头,贝尔纳多特惊骇于潜藏在薄暮中的敌人声势,居然下令撤退!
他的败退很有可能牵动法军全线动摇,万幸中部的奥军同样兵力有限,也就未实施追击。不过,拿破仑接到报告后,自然是怒不可遏—— 他带领扈从,冲到垂头丧气的贝尔纳多特面前,大吼道:“交出你所有的权力!立刻从我的面前消失!立刻从我的大军中滚开!”
随着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指挥官在火线上被戏剧性地解职,法军在7月5日的抢攻也就无疾而终了。夜色重新笼罩大地,拿破仑还是余怒未消。据他的近侍记载:“这样的震怒在拿破仑任执政和当皇帝的历史中,是绝无仅有的。”
“撑破口袋”
在7月6日的太阳升起之前,马契费德平原暂时还不会笼罩在燥热之中,不过瓦格拉姆战役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的战事,就要开始了。
卡尔大公对战局至此的发展感到满意:法军前一天的抢攻表明,他们已经钻进了奥军布下的“口袋”,现在要做的就是“扎紧口袋”。现在这位奥地利统帅决心全线进攻。当然,各个地段的攻势轻重不同:针对法军右翼的是佯攻,旨在尽量将法军预备队吸引到这个方向;真正的打击则指向法军左翼。显然,卡尔大公的雄心壮志与拿破仑酷似,同样是以一记“右勾拳”席卷敌人,将敌人军阵整体“挤压”移动,直到有鲁斯巴赫河阻挡,让敌人退无可退。
凌晨4点,鲁斯巴赫河附近骤然响起战鼓声,奥军对法军右翼的行动率先展开。由于奥军在这里是佯攻,而法军达武部的阵形也很稳定,因此奥军攻击很快就被击退。但不久,卡尔大公就命令科洛雷特的第3军和克雷瑙的第6军,向法军的左翼发起真正的猛烈进攻。
身着灰白色制服的奥地利士兵伴着晨光,大批大批地从雾霭中现身,看起来他们准备夺取“另一次阿斯佩恩-埃斯林的胜利”。遭到他们直接冲击的是法军马塞纳属下的几个师,尽管马塞纳以善战闻名,但在力量悬殊对比之下,形势一度危急。
面对着左翼告急,通常情况下,统帅的反应会是向左翼增派援兵,但是拿破仑却不这么想—— 他下令让马塞纳坚决顶住,同时集中主力,向奥军中路和左翼发动全面反击!在看清楚卡尔大公的意图后,拿破仑这位当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下定决心:你不是想把我挤向鲁斯巴赫河吗?很好,我就在那里跟你来一场决战!
接到皇帝的命令,达武和乌迪诺率部坚定地向前推进,结果在鲁斯巴赫河畔,这两支法军与奥军罗森贝里所部发生了惨烈的厮杀,仅以一点为证—— 达武的坐骑被流弹打倒在地,他却连身上的泥沙都来不及掸掉,直接跃上了副官牵来的另一匹战马。可以说,这次多瑙河畔的战斗呈现的特点是,双方比拼的不再是战术和战法,而是谁对血腥场面的忍耐力更强一些!战至15点,法军成功进占鲁斯巴赫河畔的重要村落,击退罗森贝里部,现在轮到奥军左翼吃紧了。
在中路,法军同样取得了成功。拿破仑把意大利军团、达尔马提亚军团和贝西埃的骑兵军都投向这里,近卫军的火炮也同样指向这里。当时欧仁属下的麦克唐纳第5军以一个8000人结成的坚实方阵步步推进,奥军则以炮击和轻骑兵冲锋为“对招”,但却无法阻止法国人继续前进。尽管麦克唐纳第5军的进攻并不能撕破奥军中路阵地,但也足以让卡尔大公无法从这里调兵支援本方左翼—— 奥军在那里正处于崩溃的边缘。
到这个时候,此前奥军右翼(即法军左翼)一度占上风的攻势也陷入困顿。说起来很好笑,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推进得太快了。当奥地利人南下压迫马塞纳所部时,也进入了还留在洛鲍岛上的法军炮兵的射程内。拿破仑的先见之明体现出来了,岛上100余门火炮齐发怒吼,把奥军的推进阵势打得七零八落。
下午16点,在收集了各部的战报之后,卡尔大公理智地判断:自己已无力“吃掉”对手了。于是,他下令全线撤退。这一次,奥地利军队没能延续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的胜利,成了不折不扣的失败者,值得安慰的是,他们能够在剧烈战斗后仍保持着一种相对整齐的队形,有序地撤退。同样经历过剧烈战斗的法军也无力追击了。可以说,“猎物”钻进了卡尔大公的“口袋”,但挣扎得太有力,最终“撑破口袋”。
惨胜
疲惫的法军没能对败退之敌展开有效追击,这本有可能成为拿破仑的一大遗憾,毕竟在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最后,卡尔大公就因为没有穷追对手,埋下了瓦格拉姆战役失败的“种子”。不过法国人的遗憾被避免了—— 尽管保持着较完整的撤退队形,但奥地利军队的士气已经被彻底打垮了。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,取胜的拿破仑心情极佳,在火线上将率部突击的麦克唐纳晋升为元帅。
果然,仅仅几天之后,徐徐推进的法军就击败了撤退中的奥军后卫部队,迫使卡尔大公主动请求休战。随着奥地利和法国签订停战协议,第五次反法联盟宣告土崩瓦解,心情更佳的拿破仑又将乌迪诺和马尔蒙特双双晋升为元帅。
事实上,从伤亡统计来看,瓦格拉姆战役算得上拿破仑一次惨胜:奥军共损失41000余人,其中23750人伤亡,其余都失踪或被俘;法军的损失数为37500人(包括近万人失踪或被俘)。这样看来,法军的总损失人数仅比对手略少一些,伤亡人数则比对手还要多。
此前阿斯佩恩-埃斯林战役期间,法军损失约2万人,这次胜利的代价确实显得高昂。要知道,在伤亡名单中包括1866名军官,仅将军就超过30名!不过,这些数字对于高高在上的拿破仑来说,也许并无太大意义:他关注的是成功地在多瑙河畔转败为胜,取得了又一次决定性胜利;他的扈从们也群起而歌颂:“皇帝陛下的伟大功勋,绝不会因为法国军人的流血、流泪和极大痛苦而有丝毫影响……”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shnugj.cn/yule/202304_6.html